阮琳正在创作 陈功章 摄
在她身上,看不到工艺美术大师光环笼罩下的优越,看到的只是来自骨子里和刻葫芦的那种不解情缘。“她的世界是刻葫芦,刻葫芦是她的世界。”这就是中国阮氏刻葫芦第三代传人阮琳留给笔者的印象。
“我是在葫芦堆儿里长大的”
见到阮琳时,她正在依山傍水而建的刻葫芦传习所里忙乎。了解笔者的来意后,她很爽快地停下了手中的活,回忆起和刻葫芦一路走过的时光。
阮琳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爷爷阮光宇是阮氏微雕创始人,著名书画家;父亲阮文辉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家庭的熏陶对她走上艺术创作道路奠定了基础。从小到大,父母对阮琳姊妹3人的教育方式永远都是鼓励和肯定,他们从来不逼迫孩子们去学习。家里的书桌上纸墨笔砚是一年四季的摆设,父亲总鼓励他们等什么时候有兴趣再去画画或者写字,喜欢朗诵诗词的母亲也会在孩子们胡写乱画的时候朗诵优美的诗词或者放点轻柔的音乐。
“现在回头想想,正是父母当年宽松的教育方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不由自主地爱上艺术,迷上了刻葫芦,也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使我的作品总是血肉饱满。”阮琳说父母是她此生的良师益友。
阮琳从把玩葫芦到尝试雕刻葫芦也是出于一次偶然。8岁那年的某一天,她无意间拿起一个葫芦便不知不觉地在上面用铅笔勾画了一个仕女图案,随手拿起父亲放在桌上的工具就刻了起来。等到父亲看到时,一个像模像样的《仕女图》刻葫芦已经诞生了。父亲大加赞赏,并鼓励她“有刻葫芦的天赋”。
从那次“无意间”之后,阮琳对葫芦雕刻也算有了朦胧的感知,也相继有小作品诞生,高中毕业后经过系统学习,她完全可以独立进行创作。17岁那年,被兰州市工艺美术厂顺利招工后,阮琳有了刻葫芦的平台。“当年我们接的活是一批外贸出口作品,要求很严格,虽然无法将自己的创意任意发挥在葫芦上,但那个过程让我的雕刻水平有了飞跃。”
爷爷阮光宇在世时,曾将四大名著中的三部宏作雕刻在葫芦上,唯独没来得及雕刻《红楼梦》。为了完成爷爷遗愿,阮琳创作了《红楼梦系列》,并把这个庞大的故事群刻在一个葫芦上。1994年,这个作品还入选了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名人名家作品展。
让世界各地都知道刻葫芦
1992年,对阮琳或者兰州阮氏刻葫芦来说都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当年春节期间父亲应邀去日本参加一个展览,兰州刻葫芦一经亮相引起不小轰动,很多人拉着父亲的手非要看看长的有什么不同。日本一行让阮氏父女深受启发,刻葫芦可以也应该走出兰州了。那年,已经在刻葫芦艺术创作道路上走了10余年的阮琳恰巧面临下岗。
“一个简单的家庭会议,一个重要的决定。我和姐姐要依靠刻葫芦下海创业。我们把目的地选在敦煌,因为敦煌是外国游客云集的地方,我们想通过那个开放的口岸把刻葫芦送到世界各地。一个简单的行李包,我和姐姐毅然决然踏上了开往敦煌的列车。”阮琳说事实证明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到了敦煌 ,阮琳和姐姐落脚在敦煌宾馆一个不大的房间里。令姐妹俩没想到的是,刻葫芦竟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的关注。第一笔生意是一对法国母女买了两个飞天造型的刻葫芦,300元的收入让阮琳姐妹俩欣喜若狂。
还有一次,一位对阮氏刻葫芦早有耳闻的日本游客开口就预订了10个,为了这单不小的生意,姐妹俩24小时不睡觉创作,按时向客人交付了雕刻精美的作品。“刻葫芦到处都有,但能在小小葫芦上刻出如此美妙画面的葫芦只有这个。”日本游人大加赞赏并邀请姐妹俩去日本留学进行交流。
阮琳说,在敦煌进行刻葫芦创作的那些年里,几乎每天都处在兴奋中,不仅因为游客对兰州刻葫芦的钟爱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象,更大的收获是游客的“苛刻”让刻葫芦在内容上摆脱了单一的限制,收获了很多新鲜元素。至今在她的作品中,那幅百看不厌也获过大奖的微雕葫芦《泰戈尔》就是在外国游客的启发下创作出来的。
把刻葫芦手艺传承下去
去过敦煌仿宋沙洲古城的人一定都会记得《冷雨斋》工作室,那就是阮琳潜心创作20多年的地方。“卧听飞沙打窗马嘶风吼,坐看明月登城心远天低。”在父亲这幅警示对联的陪伴下,数千个凝聚着兰州民间艺术魅力的刻葫芦从阮琳的手中漂洋过海。“长时间使用工具,我的好几个手关节都已经变形,但想到我的刻葫芦能周游世界,我就很开心。”
“敦煌是造就我艺术生命的地方。父亲经常教诲我,耐不住寂寞就无法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对于浮华的物质世界我一直保持着平和心态。”阮琳说,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看着大家拼命显富,她只会淡然一笑。“我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腰缠万贯的财富,唯一有的就是刻葫芦这笔精神财富,我很快乐。”多年来,阮琳也收获了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给予的荣誉和肯定,然而面对这些,阮琳只是默默将它们收藏在心里。
阮琳告诉笔者,经过20多年的“推介”,兰州阮氏刻葫芦的知名度已经非常大了。2010年7月,虽然她应邀来到兰州金城关非遗研习所进行创作和培养传承人,但很多通过互联网熟知她的人还是“追”到兰州要她亲手雕刻“命题”葫芦。
据说有一次,一位在石家庄的兰州人,从网上看到阮琳的作品后,大年初二专门跑到传习所眼见为实。回到石家庄竟然派助手空运两只大葫芦请阮琳进行创作,当刻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甘肃风情的刻葫芦如期交付时,这位身在异乡的兰州人对阮琳表达的不仅仅是谢意。
阮琳还很欣慰地告诉笔者,目前女儿已经可以独立进行创作了,作品也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眼下她主要的任务是把女儿培养成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承人,她说这样做不光是为了阮氏这个家族,更多是为了刻葫芦的手艺得以继续流传。
经过阮氏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兰州阮氏刻葫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受到国内游客的追捧,已经远销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几十年来,她培养出的刻葫芦的人才无法统计,目前刻葫芦在当地旅游商品市场声望很高,那些靠刻葫芦赚钱的人收入也在年年提高,这与阮琳及那些刻葫芦艺人的艰辛努力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