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研讨会
作者:admin    发布于:2011-04-27  点击:    文字:【】【】【

2010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研讨会

 

主题:2010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时间:2010921日上午

地点:北京饭店A座二层

主持人:邵大箴

 

邵大箴: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上午好!
    2010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研讨会”现在开始,北京国际双年展,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举办四届了,这是第四届国际双年展。今年双年展的规模虽然作品并不比往年多,但是它的规模比往年大,参与的国家和艺术家都超过以往前三届。本届国际双年展的主题是“生态与家园”,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是全世界人民关心的重要的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因为生态是我们所处的客观的自然环境,但是生态实际上也和我们的精神状态、思想状态、文化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生态、环境的存在和人类的思想,和人类的追求和理想目标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假如说人类的思想是要克服自然、征服自然,永远向自然索取和掠夺,自然就要向人类发出极端的汇映。特别是近年以来,世界各地所发生的自然灾难就说明这个问题,这是自然界向人类发出的警告。今年的旱涝、洪灾、泥石流、森林大火,在海洋里面漂浮的石油层对人类和生物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所以北京双年展这个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次北京双年展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送来的作品,都是围绕“生态的保护、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守护家园”的主题。我刚才说了生态一方面是自然环境,但是这个自然环境和我们的精神状态以及和人们的思想状态,以及和人们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解决生态问题,实际上要解决人类自身的意识问题,我们要和平共处,按照中国人的哲学观点“天人合一”,人和自然要相互交融,而不是要征服、掠夺自然。“家园”包括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家园,也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我们要保护实际存在的自然环境的优美家园,我们人类自己必须有理想的精神家园。所以这次北京双年展的主题都围绕“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守护我们精神家园”这么一个题材和主题,我觉得这次作品反映这些内容都非常广泛。
    最近英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文·霍金曾经说,人类有一种天然自私的心理,这种自私的心理就是不断的满足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忽视自己的精神理想、境界的修养,要保持人类精神境界的修养,以至于不断的向自然掠夺、向自然要求、向自然索取,地球是很难在最近两百年避免极端的灾难的,他这个警告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生态与保护家园”的主题是有永恒意义的,不是通过这次双年展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这次双年展的主题,双年展所呈现的这些作品,给我们广大的群众,以至于各界政府都有非常重要的警示意义。所以围绕这个主题,我们今天开展学术讨论会,一方面是要讨论这次双年展所展示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未来的历史意义。同时来讨论我们这个主题如何在美术创作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继续扩充这个主题,反映这个主题的内容。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因为时间有限,只有一天的时间,有十几位专家进行发言。
所以现在我们开始下面的发言,第一位发言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常务副主席,这次双年展的主要策展人之一吴长江先生,现在我们欢迎他致辞。
 
吴长江:
     尊敬的各国美术家、理论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已经隆重开幕了,今天在这里有一百多位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艺术家、理论家、策展人相聚北京,参加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研讨会。
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对与会的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第四届北京双年展共有85个国家,535位艺术家的562件作品入选,参展规模比上届81个国家又有增加,成为中国建国以来参展国最多的一次国际美术大展。
北京双年展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从首届的“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到第二届“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到第三届的“色彩与奥林匹克”,每一届北京双年展都会紧扣当下世界重点关注的内容来确定主题。本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是“生态与家园”,旨在表明当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艺术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化立场和艺术担当和艺术担当。“生态”的原意是指生物的习性、生活方式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与其他物种在一定自然环境当中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展览主题相对集中又比较宽泛,既有当下现实性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又有丰富的多意性和广泛的包容性。“生态与家园”把生态关怀与家园建设结合起来,扩大了文化视野,深化了精神内涵。“生态”不仅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家园”不仅代表自然家园也象征精神家园。以艺术的形式呼吁和唤醒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道德自律,建设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是当代艺术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将围绕上述展览主题展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议题:
议题一、生态家园与艺术的理想。这是较为宽泛的议题,也突出了北京双年展的特色。北京双年展一直关注全球艺术生态的平衡问题,抒发关爱一切生命的情怀,寄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美好理想,以及激发广大公众自觉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人们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绿色家园的信心。
议题二、您的创作与生态家园,如果您的作品非常契合生态与家园的主题,可以谈谈您的艺术思路与理想。
议题三、您对北京双年展的感受、评价和建议。北京双年展作为一个不同于世界其他各大双年展的强调绘画和雕塑的当代形态的独特展览,一直在积极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期望办成更具影响力的国际美术展览平台,希望这次国际会议能够成为大家展示各自文化价值观念,宣传本土文化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平台,希望各位朋友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祝2010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研讨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在北京过的愉快。明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借此机会也祝福各位朋友幸福平安!
谢谢大家!
 
邵大箴:
    谢谢吴长江先生!下面请双年展的两位国际策划人之一意大利的著名策划家、艺术活动家桑福先生致辞!
 
桑福:
    大家早上好!
非常感谢大家,感谢组织者,包括中国美术家协会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邀请,让我四届双年展以来一直作为双年展的国际策展人。我要祝贺大家,这个展览非常成功,很多作品是非常有价值的,水平也是很高的。所以感谢大家为此做出的努力,再次感谢大家!
再见!
 
邵大箴:
感谢桑福先生。
下面我们研讨会即将正式开始,研讨会分上午和下午两场。上午一场研讨会的两位主持人是王镛先生和陈醉先生。王镛先生是这次双年展的策划人之一,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研究员。陈醉先生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研究员。
下面我们请王镛先生和陈醉先生主持今天上午的研讨会。
 
王镛:
    我们开始上午的研讨会,先提醒一下,同声翻译的频道,一是汉语,二是英语,三是法语。再一个因为上午有八个代表发言,所以时间比较紧,每个代表发言限制在15分钟之内。
    下面先请第一位发言人,他是中国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先生,他发言的题目是《从第四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生态与家园主题谈起》,有请!
 
林木:
    各位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艺术家的天职与本分——从第四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生态与家园主题谈起》。
    第一,回到艺术的原点。
    为什么谈这个题目呢?因为目前在我们双年展的系统里面,问题意识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些问题又往往都是一些国际上很重大的问题,像全球化、金融危机、人权问题、民族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环境生态问题等等。从这些问题出发考虑我们的艺术创作,这是目前比较突出的思路,但是问题的解决,很可能让我们艺术家越俎代庖,自以为是,因为问题很复杂,有些问题未必是艺术家所能解决的。比如,以气候问题为例,气候问题里面有强烈的政治因素,比如说《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会议上看出来,政治上的较量,实际上是气候问题很突出的现象,这是艺术家所无法解决的。
第二,还有气候与环境中碳排放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条件非常复杂,我们人类可能掌握的是其中很少的一个部分。因此我们要谈气候问题,可能不太能够有效果。因为人类的碳排放与自然界的碳排放相比,说不定还没有自然界的碳排放多。比如,火山爆发、生物圈、水圈的碳排放都可能超过人类。还有一些有趣的例子,碳排放越多,植物生长越好,植物生长越好,氧气的排放越好。这也是科学家讨论的问题,而我们艺术家不太了解。而且人类的碳排放多少与气候关系也具有不确定性。比如,20世纪40到70年代,人类的碳排放量增加了两倍,而全球平均温度却下降了0.1度。所以,种种现象都说明我们艺术家很难把握问题,如果就问题而言。地球气象演变的历史时段来讲,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短时间的变热或者是长时段的变热是不一样的。从气象史学家角度来看,今天变热,其实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当然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就是气候的变暖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呈正比的。比如说像中国的彩陶时期6千年到4千年、青铜时期4千年到2千的时候,还有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隋唐时期,都是气候比今天暖的多的时代,那个时候的大象已经接近北京,犀牛在荷兰,现在都已经绝迹了。从这些角度来讲,我们很难对气候变化进行褒贬。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面对问题的思维模式对艺术家来讲,可能容易是一个陷井。因为今天的艺术家们,特别是当代艺术家们往往都充当起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乃至科学家的角色,他们不自量力的试图介入、干预世界,由于对问题的缺乏了解,问题艺术家往往按照大同小异的流行问题的模式去处理和解决问题,所以显然我们与其去做外行的问题解决者,不如去做艺术感悟真正的艺术家,这就是我提到要回到原点的原因。因为实际上我们在很多领域里面,我们的一些问题都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而使艺术家自己的个性容易丧失,所以一些普适的主题,显然也应该有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艺术家个体的不同解读,不同的精神感悟与表达,这就要求艺术要回到原点。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北京双年展非常强调艺术家个性的表达,希望艺术家注重自己的个人性,又注重艺术家所代表的国家、民族、地域的个性,这点我非常欣慰。当我看到近百个画家齐聚北京的时候,我的确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了不同的民族个性和地域的特点,这是北京双年展一直强调的主题。第一届北京双年展的时候也已经有地域性强调。所以,北京国际双年展希望通过国际的美术作品,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生存状态,这一点我觉得完成的非常成功。这是来自全球85个国家的艺术家们,把他们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人文生态背景中各个艺术家的感受传达出来,非常成功。我刚才提到日本浅野均先生的《云涌深处》就是这么一幅优秀的作品,当我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我在想,当大家都在报怨我们的环境变糟的时候,日本艺术家在以诗一般的情调在描述自己诗一般的情景,他的《云涌深处》就是对满是森林的日本环境一种诗意的表达。后来我查了一下,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7%,人均森林占有率在世界占第一,在这么一个美的国家里面,为什么不去歌颂呢?这就是日本的浅野均先生《云涌深处》让我们看到在不同环境下的艺术家的表现出自己的生存环境,我觉得这就是个性的表达。当然来自世界各大洲的朋友们,他们的作品也给我们呈现出他们不同的环境感受,有的是优美,有的是焦虑,有的当然是破坏的很严重的环境。但是我们在一片对环境的焦虑声中,我们看到日本浅野均的作品可以反观自己的环境。中国森林绿化面积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多,也就是说还不到日本的1/5,这也可以引起我们的反思。
    第三,国际当代艺术中绘画、雕塑的中国支点问题,我们北京国际双年展一直坚持绘画与雕塑的主导性。实际上就我多次在国际上的考察,包括我多次在美国的考察来看,绘画与雕塑仍然是人类造型艺术的主体,但在别的双年展上,绘画与雕塑是比较少的。所以,北京国际双年展坚持绘画与雕塑作为主体,这实际上是对几万年来历史上的绘画和雕塑所形成的人类视觉经验和视觉习惯的一种尊重。
第四,关于和谐世界。中国政府在倡导中国的和谐社会,实际上我们希望国际也是一个和谐的世界。我们的先哲孔子说“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意思就是说,有智慧的人追求在矛盾与区别中构建和谐,而一般的人则往往追求一味的相似与相同,却反而达不到真正的和谐。这是中国人辩证思维的一种智慧。世界文化本是多样的,世界文化也正因为地域与民族的多样,而生动与丰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正是多年世界文化的潮流,和谐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同文化的真诚交流、和谐相处是世界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保证。北京国际双年展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展览最基本的理念,维护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健康发展更是展览的灵魂。我们深信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多艺术家的积极参与下,北京国际双年展一定会成为当今世界合而不同文化生态的典范,成为构建和谐世界来自艺术的国际力量,这个就是“以合而不同”的艺术生态去迎合和谐发展的国际生态,这实际上又回到了艺术家更高的天职与本分上去了。
谢谢大家!
 
王镛:
谢谢林木先生的发言,下面请陈醉先生简单的点评一下。
 
陈醉:
    林木先生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让大家注意的,他从本身就概括了这次展览有很多问题意识的表达,这是很重要的。另外,他也给我们阐述了现在世界上除了大自然的问题,我们还不能完全彻底了解的时候,也包括我们各国的政府也不能够把很多问题完全能够解决的时候,更需要我们艺术家来回到自己的本源。这里面更重要的提到感悟,艺术以感悟让大家取得共鸣,这种共鸣通过这样的活动,通过这样一种共鸣,我们逐步使世界趋于合而不同,大家很好的相处,使这个地球更好的发展,提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艺术所应该尽的社会责任,他提的很好。
 
王镛:
    下面请奥地利当代艺术策展人卡琳·齐默女士发言,她发言的题目是《置身其中,奥地利当代艺术特展》。
 
卡琳·齐默:
    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要感谢中国美术家协会,另外还要感谢中国文联,还要感谢这次会议的主办方以及这次会议的策展人,感谢你们为我们组织这么好的会议,而且也感谢你们邀请奥地利的策展人来参加会议。我想向大家介绍下我们在奥地利的一些做法。我认为从2004年以来,北京的双年展一直办的非常成功,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能够在音乐、艺术和其他不同的领域,能够相互交流观点,而且我们也发现在北京国际双年展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关于中国艺术家最新作品。
    “置身其中——奥地利当代艺术展”,是奥地利现代艺术基金体制内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个展会上不仅包括文学、艺术,而且还包括音乐的展览。在这里我跟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奥地利当代艺术,以及对视觉艺术的补助和津贴系统方面所做的支持进行一下简短的介绍。除此之外,我还想进一步说明,现代奥地利艺术所反映出来的一些艺术策略的问题,我想和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奥地利艺术的主题和定位,我们知道在第四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的主题是“生态与家园”,我想跟大家重点介绍一下“崇高与自然”的话题,是艺术家在模仿自然,还是自然在模仿艺术。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城市规划、建筑和乌托邦,以及文化转型等话题。
    奥地利艺术现代基金是给每件不同的艺术品,尤其对奥地利的艺术家在参加展览的时候提供补助金和津贴系统。因为北京双年展主要涉及到绘画和雕塑作品,所以我想给大家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对于补助金和津贴的使用途径,我们给艺术家、画廊、机构提供津贴和补助金,这些画廊提供非常高质量的展览,那些商业画廊也得到我们的支持。比如说我们通过中国香港艺术展这样的活动给他们提供资金支持,除此之外我们对于一些艺术家也会给他们提供一些资助,从而帮助这些艺术家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开发艺术作品,而且利用这些奖学金参与到不同的展览,我们也支持这些艺术家到国外展览,我们也提供某一个阶段的展览,从而让他们到其他的地方开拓眼界。我们为他们在世界范围之内,为这些年轻的奥地利艺术家提供旅行的机会,我们还提供海外工作室,在奥地利除了给他们提供这些奖学金以外,我们还给他们提供其他的资金支持。我们在北京、上海、宁波大学、成都的一所大学都有相应的奖学金资助,我们资助的方法是专门针对个人艺术家资助的,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他们在视觉艺术以及在摄影方面的国际交流经验。
    我们从个人艺术家那里收集他们的作品,到目前为止,我们收集个人艺术家作品超过三万件,大家可以在“置身其中”中看到这些作品,一年之内我们花了50万欧元来购买年轻奥地利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当代特殊特展主要展览奥地利当代艺术作品,从1935年奥地利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来自于奥地利现代艺术基金很大一部分基金都用于奥地利艺术家作品的收藏,这些艺术品的收藏主要是奥地利当代艺术作品。而且我们在收藏的过程当中,我们还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我们通过这些收藏的策略来收集当代奥地利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非常广泛,包括绘画、视觉艺术、多媒体艺术和摄影艺术这样的作品,我们相信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很好的反映了艺术家们的生存状态。而且我们觉得奥地利很多艺术家,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比如说北京、伦敦、纽约、东京,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我们也发现奥地利年轻艺术家,他们也受到了来自欧洲文化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全球文化的影响。我们看到通过这样的国际交流,他们能够扩展自己的国际视野,这也是我们支持奥地利艺术家的做法。
    现在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置身其中”的情况,我们首先来讲讲“没有图片就没有生活”这个部分。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这是我们展览中非常有趣的图片,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当时在展览中使用的主要是奥地利语,除了奥地利语之外,我们还进行不同版本的翻译,比如说英语的版本。我们可以看到这幅作品,是墙上的喷墨画的。这幅画叫做《火焰》,大家在图片中有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小孩,大家看到刚才的几张图片都是来自过去的展览,所以现在大家大概浏览一下,全部都在这里。这是柏林艺术展的作品,这个上面主要呈现的是一件衣服,这个里面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因素或者说是艺术元素进行非常复杂以及非常讽刺的结合。
    这是一个叫做概念主义的艺术作品,这位艺术家用的是非常简单的图画艺术,这是一个三维的立体图画,这是非常年轻的艺术家,他中间拿的材料都是来自生活当中的一些随手可及的材料,但是他制作出来的艺术品非常的清新。大家可以在这张图片当中,有点像是街道上路边的图标,还有在奥地利艺术展当中,我们也非常关注是人物的面貌或者是人物的形象。这是奥地利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场所当中都可以看到的一张面孔,但是他把它进行了放大。在这张图片当中也是在同一个展览当中出现的,这张图片他的色彩非常的丰富,他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美洲人或者是美洲当地土著人的面孔。这个是来自北欧的艺术家,他里面将光和影进行完美的结合。
    这里给大家看一些雕塑的作品,这是Markus的作品,实际上他所反映的就是艺术家自己心态的思考方式。我们也可以用身边的小东西制作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物件,还有就是很多艺术家他们也关注自然。大家可以看到人和自然之间有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问题,他是仿造自然界的景象制作这张图片。它看上去像一个山洞白色的部分像快要熔化的冰山,所以它到底是一个真正的物质或者说它只是我们思想当中所创造出来的影像,这都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因为最主要关注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张图片主要关注的是,看起来像一张图片或者像一张照片,这张图片当中的景象看上去像旅游的圣地。但是看上去又有点像天涯海角,这是一张引人深思的图片。
    这是三张图片一组的作品,从60年代开始的时候,像一组图片的照片或者是图片就已经开始盛行了,图片从左到右排列,我们站在远处就可以看到图片的情况,近处可以看到细节。这是六张一组的图片,而且在近处的时候可以看到农村和田园风光,在远处的时候看到是非常美的色彩。而且这六张一组的图片,他所提出来的是在洛杉矶进行的艺术展览的观点。而且他把很多艺术元素都综合在一起,他甚至用了网络上的卫星图片进行考虑。然后把这个元素也纳入到了六张图片一组的艺术品当中。这是约翰内斯堡,大家可以看到,所列出来的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会城市,这张作品用了摄影的技巧运在这张图片当中。实际上可以从远处一个角度看这张图片,这是在城市规划当中所产生的影响,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做的图片作品。
在中国尤其是在成都,对这张作品进行了展览,并且他所提出来的思考着眼点,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人类应该如何自处。在城市中心的建筑,在这张图片当中用了深色和浅色的比例,非常强烈的色彩感,而且它反映的现实性非常强。Clemens的图片颜色用的比例也是对比非常强烈的,他所绘画的对象是在越南的一条街上的布景。
Margreite的作品也是用摄影的技巧完成的,并且他所关注的是现实和虚拟之间的一个光影组合,他还用了一个相框,然后将这个尺寸进行了限制,而且他把这些色彩进行了非常非常大量的简化,大家可以从非常简单的色彩和光影的对比当中看到他艺术的原点。
Yongyang是上海艺术展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艺术品,他给我们看到了上还有很多新的建树。并且他把整个生活的环境和理想化和现实之间的对比都在图片当中体现出来了,他一系列的作品散发出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还有他个人的一些期许都在作品里面体现出来了。这张照片是用了无界限的视角,但是看上去是非常真实的,同时这个光线让我们看到了光线的强烈,他是没有任何戏剧化的修改。
这是针对越南的两张图片,并且还将现实用一个非常强烈的背景,就是非常暗和非常亮进行对比。而且在越南的街道上,我们可以看到街道的流畅性。
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墨西哥的街道上有很多贫困人口,他在这个街道上拍了很多照片。而且还有很多乞丐,艺术家也体现出了自己对这些人的人文关怀,并且他下面还有很多社会问题也可以在他的图片当中体现出来。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的艺术展实际上它所体现的是各种各样或者是各个阶层的关怀,艺术家他们选择的角度或者是话题虽然非常小,但是它却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非常感谢!
 
王镛:
因为卡琳·齐默女士是奥地利当代艺术特展的策展人,所以我们给她的发言时间稍微长一些。
她的发言也是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除了给我们展示了奥地利当代艺术的基本状态以外,她还特别阐述了“生态与家园”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艺术史上的难题“究竟是艺术模仿自然,还是自然模仿艺术”,这是很值得思考的。最后她提出了现代性乌托邦的问题,因为我注意到当代很多西方的艺术史家,在研究现代艺术史的时候,包括对梵高的研究,都提出了乌托邦的理想概念。我想作为比喻来讲,我们这次北京双年展的主题生态与家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就是期望人与自然和谐,和睦相处的理想,也是人类精神的乌托邦。但是通过我们人类的共同努力,包括我们各国当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也可以尽可能的使这种空想变成现实。
    下面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先生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雕塑家园》。
 
殷双喜:
    各位先生,上午好!
    中国古代的雕塑主要是佛教雕塑,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雕塑受到苏联的影响,主要以西方的写实主义教育为主。也就是雕塑创作与人物形象和纪念性的雕塑为主。有关生态和环境的关注,在1979年以来,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当时的艺术主要是关注社会公平这样一个环境问题和政治问题。到了90年代末期,有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开始注意到环境的剧烈变化,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作品就是用聚苯乙烯做的白菜和传统的白菜种在一起,这个已经预示着我们的食品和环境的关系。
    青年雕塑家在最近几年来已经开始注意到我们的环境和地球的变化,自然的过度开采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城市用金钱堆积起来,具有海市蜃楼一样的虚幻,这个城市的建筑是用中国古代的铜钱串起来做,城市的上空是古代的人物在云中漂浮。工业化的烟囱对人的生存造成的危害,怀孕的妇女她们站在烟囱的上面看望未来。这是近年来中国城市中最主要的代表性的高层建筑,艺术家把他们表现出来,这里面包括北京、上海引以自豪的超大型的建筑,这些东西是不是代表我们人类所需要的。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正在迅速的消失,不断的被拆迁。这是一些新的开发区,他们在艺术家的手里面,全部用现代的电子元器件组建。这是我们的城市,它的心脏上空不断的有各种各样的管状。原有的渔民他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破旧的渔船在机场里面呈现出对环境的怀念。这是古老的树木和现代的钢铁交响。大量的木材被用于消费,雕塑家来表现环境的变化,像现在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所有的月饼包装相当于砍掉六千多棵大树,这样的事情每年都在发生。这是艺术家用纸张编织的衣服,里面蕴含着生活和自然的关系。这位艺术家把家乡的山上数千年大的树根运到展场,展示提醒我们环境的变化。这位艺术家看到树木已经腐烂没有树皮了,他把树皮重新塑造起来,想给它一个新的生命。这是我们中国人最著名的竹子表达精神文明,但是里面充满了铁丝的蒺藜。这是传统的水车。这是古代的亭子,但是艺术家用一个停留的“停”来表示希望今天的发展速度相对慢一些,这是传统的山水,传统的建筑。中国的雕塑家在山水里面去寻找过去的怀念,这也是山水画的变化,这是现代工业的齿轮塑造过去的乐器,试图奏响传统精神的回响。这是用现代的砖做的古琴。这是城市的汽车轮胎,将中国最珍贵的太湖石碾出深深的痕迹,对我们的传统文人理想是一个巨大的影响。这是关于太湖蓝藻艺术家的装置,这是中国发生最严重的自然环境污染,这是中国艾滋病的装置。这是城市的森林,中国最近二十多年来在戒烟方面进展不大,受到非常大的压力。这是城市的发展使青年人具有一种蜗居,没有根的漂浮感,这是现代人的飘浖没有根的感觉。雕塑家用蜘蛛网悬挂在空中表现对生活的青年一代无根的感受,即使是城市里面的农民工们的欢笑,也使我们想起他们曾经有过的家园。
在中国当代雕塑里面有许多艺术家用莲和莲子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想和家园的怀念,在中国莲花具有特殊的家园象征意义。这是许江的作品,向日葵和莲花共同得生长。这是人在莲花上面,人在莲叶下面,中国的雕塑家有许多用莲花这个符号来表现,出污泥而不染的传统形象。关于石油问题雕塑家也有直接的触及,下面有子弹,石油在现代已经成为金钱与暴力的争夺对象。这是黑金也是石油问题。这个作品叫《南海油汽专线》,上面是钻井平台,我们知道世界上不断发生钻井平台的倒塌,这个钻井平台的倒塌是因为下面有鲨鱼在冲击,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消耗鱼翅最多的国家之一,所以姚明说要不吃鱼翅戒杀生。人类还像孩子一样在汽车上被载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十九世纪高更的话,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启发的意义。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王镛:
    谢谢殷双喜先生,下面请陈醉先生点评。
 
陈醉:
我们谈了很多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殷双喜先生的发言,他把精神家园缩小到雕塑这样一个艺术领域里面去讨论。很集中的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和我们的追求,这里面也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后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当然还有各种各样有形和无形的问题,恐怕各个国家都面临这种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也提到中国过度包装的问题,实际上世界上都有这样的问题。我看西方圣诞节需要的树木就有很大的量,类似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种重视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表达方式,艺术家有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殷双喜先生提到了我们艺术家的责任,艺术家所肩负的历史赋予他的任务,他的任务其中有一个就是要很鲜明的启发大家认识这些问题。他所列举的这些作品带有漫画性的非常尖锐的把问题提出来希望大家解决,而不是一般的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那样比较含蓄的体现一种精神,他是非常明确的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世界上的重视,引起全人类对自己家园的重视,这就是这批作品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展览主题的意义。
谢谢!
 
王镛:
    下面请法国艺术史家、国际艺术史学会秘书长蒂埃里·杜夫海纳先生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麒麟:当代艺术中混杂与比拟艺术手法的讨论》。
 
蒂埃里·杜夫海纳:
    早上好!
我是法国人,但是我想用英文来发言,因为我觉得这样翻译起来很更好一点。因为我的法语口音太重了,所以我不得不试图来说英文,尽我所能用英文来发言。
首先要感谢这次会议的主办方,而且还要感谢我的各位同事,感谢来自中国艺术界的各位同事,还有感谢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各位同事,感谢你们组织这次会议。
    在我的发言中,我想首先跟大家强调一下视觉艺术的创造性,我认为视觉艺术的创造性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一个就是模拟,利用这种艺术来反映现实生活。第二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恒定性或者是永恒性,通过艺术表达来传达另外一个世界的现实。但是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传达的过程中,叙述和比拟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法,但是我想这两种创造性混杂以及比拟艺术都是创造性的表达,它都是帮助我们了解对世界最本质问题的思考。而且我们也知道在这样的一种传达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对现代社会有更好的了解。
    我们首先来看看绘画和雕塑中是如何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看看法国画家马蒂斯的作品,马蒂斯他曾经说他在绘画的时候,他并没有绘画事情的本身或者是这个物体的本身,通过他的绘画他想探讨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且马蒂斯的这幅作品,我们看到《窗户》这个作品探讨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这里看到这个画作上主要有两个物体,一个是窗户,窗户象征绘画,而且这幅作品也向我们表达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关系,内向性和外向性的关系。
    第二个作品我想给大家展示的是另外一幅画作,它也是反映了画作展示出浪漫主义的风格。所有这些人物,所有这些场景,我们看到都在当代画作中继续得以体现,在这幅画作中,我们看到这是一幅法国画家的绘画,这个绘画的主题叫做《树林中的生命》,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个人在朝着树林中奔去,这幅画作的名称叫做《森林中的生命》。在巴黎我也曾经参观过来自于中国艺术家的展览,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是来自于一位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坐在墙壁上,在墙壁的另外一侧是中国当代的图景,而在这个墙壁的另一侧,却是古老的中国或者是落后的中国,我们看到一堵墙把两个中国表达出来。我们看到通过窗户或者通过墙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表达对于两个不同世界的看法。
    这是另外一个中国雕塑家王克平的作品,但是我认为在这个画作上,这是马蒂斯另外的画作,这些图形不再是任何几何的图画或者是图形,不再是任何抽象的图形。在这里我们看到马蒂斯通过这些几何图像,他给我们再次展示了画家以及作品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这幅画作上表达自然与画家之间的关系,以及画家与这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把画作中的组成部分,他们安排成螺旋形的形状和布图,他们之间是呈现出一种动态相互关联的关系,而且马蒂斯也是推动这样一种安排和图形,向我们表达出来万物之间相互的联系。马蒂斯的观点为其他许多艺术家共享,自从巴洛克时代以来,艺术家在探索不同比拟手法的利用。比如说在这些雕塑作品中,我们看到意大利的雕塑作品中呈现了这种比拟手法的利用,而且他们还创建出来一些形式,这些形式也表达了自然界不断的发展,以及发展永无止境的思想。比如说在70年代时候,创作的螺旋形关于表达自然无止境的作品。在20世纪开始,艺术家们又开始不断创造关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索的作品,我们看到这里的几张作品。我们看到在这些作品中,在这些自然风光中独自伫立的人,人和自然场景中形成和谐的关系。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沙拉、生菜,生菜和石头形成了鲜明对比。欧洲的一位艺术家也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使用了动物的肢体,而且使用了动物的羽毛。我们看到在其他的艺术家,在展厅里面也使用了一些动物作为自己的艺术元素。此外,我们还看到在这幅作品中模拟了火山口爆发时候的状态。另外,我们也发现有很多艺术家将自然融入到自己创作过程中来,我在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些作品,这是法国和波兰艺术家的作品。我们看到在这个作品里面,我们发现它用引擎来模拟树木的形象和造型。在这里他设置了几个不同的引擎,利用重力的原理创造出不同的树木形象。意大利艺术家用铜做的手,这支手深深地嵌入到木材之中,我们看到他用这样一幅作品表达出来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这幅作品树木是不断的生长,人和树木的生长之间,通过人行走的轨迹,体现出人和自然的关系。另外关于螺旋的设计,关于螺旋的图形,我们看到通过这样一种螺旋的图形,这是在美国海岸的图像。我们在创作中会在自然中截取很多的元素,我们看到日本这幅作品表达的是山峰,这是日本的一座山脉。我们看到通过计算机模拟的图像,我们可以把这个山以及山旁边的河,以及这座河的流域,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来把这幅唯美景象重新进行制作。
    下面讲最后一部分,我们看到谢阁兰的作品,在这里我们发现自然在这些艺术家的手中进行了非常生动的再现。而且我们也看到对于这种麒麟,因为我们知道麒麟在中国古代是皇陵的守卫神圣,在中国的古代观念里面自然是人长眠的地方。而且从非常原始以及古代的观念中,我们发现这种朴素的自然,要比任何艺术作品,或者是要比任何人工的作品更为真实。而且在表达我们的观念的时候更加优美动人。就像中国古文化中的麒麟一样,这是中国古代清西陵的麒麟图片,这是法国的一位考古学家在中国拍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中国古代皇陵守卫的麒麟雕塑。麒麟为艺术家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的途径和手段。我们知道一方面艺术家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和谐的世界,非常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也知道艺术家自觉或者是不自觉的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造像麒麟一样的怪物和混种,通过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艺术家想要阐述人类试图控制自然的欲望。
    在法国其他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香奈儿非常有名的一款香水,来表达对现代工业的看法。通过这样一个表达方式,我们能够来展示出来一种对于自然或者是对于现代工业具有讽刺意味的观点。这个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所关注的实际上是非常表层的东西,作品的创作者也是非常简单把这个作品的观点创作出来。在工业化非常高速的发展过程当中,人类最关注的可能就是在最近的几年当中,人口数量不断的剧增,造成污染和垃圾的积累,并且这张图片,我们看到这是中国的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一张图片,使湘江受到了很大的污染。这是最近在北京的一个展览当中,昨天我们看到这个作品,这张图片告诉我们的是人类力量不断的剧增,可能会导致最后的分裂。这是人类生活非常抽象化的作品。在这个作品当中,我们会发现作者所选取的角度,实际上是一个澳大利亚的作家所做的。这是高达五米的作品,它非常的庞大。其他的一些人物雕塑,他们也聚集在一起,并且这个聚集在一起的人物的表情都是各异的,右边是法国作家所做的,这是英国的作品。
最后一张作片呈现给大家的是比利时的艺术家的作品,他给我们展示了小猪的雕像。这虽然是一个非常单一的物种,但是让我们思考的是,人类以外所有的衍生产品,这些都是非常鲜活的生命。
这个作品给我们展示的是看上去像是人类的尸体,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让我们思考的是人的生命问题。我们要保护的是周围赖以生存的家园。
这也是我非常中意的一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他在1997年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作品,就是在哥本哈根的博物馆当中展览出来的作品。
这是燃烧的火焰,火焰实际上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所象征的是人类的启示。因为火光在黑暗当中所体现出来的也是人类的启示,在北京展览的作品,并且这个作品和其他众多的作品一样,并且它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人类和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王镛:
    蒂埃里·杜夫海纳作为法国著名的艺术史家,他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审视当代艺术,他关注的焦点是在当代艺术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艺术家一方面跟自然保持联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艺术家又创作了一些像麒麟,他把麒麟作为一个比喻,像麒麟一样的怪物或者是混杂的物种,这表面上又和自然疏离。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悖论,在艺术当中有的时候创作出来一些幻想的形象是超自然的,在某种程度上人类企图控制自然,企图对自然施加影响。蒂埃里·杜夫海纳先生这个问题和刚才卡琳·齐默女士谈的问题,在艺术当中究竟是自然模仿艺术,还是艺术模仿自然进行了一个回应,他们不约而同都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蒂埃里·杜夫海纳先生最后归结讨论的观点,就是说创造像麒麟一样混杂和比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在提醒人类要保持着对自然的一种敬畏、警惕,不要让人类的权利和欲望过分膨胀。
    下面我们请埃及的艺术家考瑟·埃尔·舍利夫,她发言的题目是《当今世界中环境和艺术角色的改变》。
 
考瑟·埃尔·舍利夫: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非常感谢主办方,非常感谢双年展,非常感谢各位支持来自国外的艺术家参加双年展。
我非常简要的给大家介绍一下艺术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变化对艺术造成的影响。实际上从21世纪开始,我们就看到中国的今天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包括在艺术界也是如此,艺术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性,已经变成了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话题。比如说,为什么我们要提出非常特别的话题进行讨论,另外,美术界是否应该对此提出一些反馈。对于社会又能够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这都是当今的艺术家所要考虑的问题。任何一个艺术家,不管他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代,他们对于社会和环境,对于自然都有巨大的影响,包括他们的作品。而且这个问题是不能被否决和否定的,因为人类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两种。
今天最基本的话题:
第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成熟和进步。
第二、人权的概念。
第三、全球村或者是地球村的概念,还有互相依赖性。
第四、当今世界生活的发展变化。
今日的中国社会在艺术作品当中已经体现出来中国从传统的社会已经变成了现实社会,而且人类的生活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地方都体现出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可能以前会说美国人吹风,世界都会感冒,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和中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且每个人都不断的看到互相依赖性故事不断的重复,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是不断的重复。我们可以去回顾一下,就是中国在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当中出色的表现。今天我们一直在讲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已经威胁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同时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的, , 想要了解中国发生的变化对世界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这个世界的危机中国有什么样的应对策略。上海世博会将要闭幕了,这次世博会相当的独树一帜不拘一格,这次世博会吸引了很多人参观,很多国家参与,并且它也是一次艺术的展览。
    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应该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解决世界的问题。比如说像环境的问题和碳排放的问题,它对全球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都爱影响,而且会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要找到解决方法,必须要从身边来做起,不仅仅是从社会来做。而且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必须联系在一起,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而且这样的强度也越来越大。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要去履行,这是不能够摒弃的职责。作为艺术家,作为艺术组织,也作为策划人,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而且在埃及,事实上我们几个世纪以来都是艺术的源泉之地,我相信这样的艺术源泉之地也可以容纳其他的国家。
 
王镛:
    考瑟·埃尔·舍利夫谈了四个话题,艺术家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当今世界的紧迫问题,21世纪艺术主要特征,特别是她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的当代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因为她谈的题目比较大,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充分的展开,但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
    下面发言的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耿剑女士,她发言的题目是《山水画与田园文化》。
 
耿剑: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山水田园,朴素的奢华》。
首先感谢大会,感谢同行专家的信任和推荐,希望我的发言能够抛砖引玉,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生态与家园”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艺术探讨,自古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家园的美好追求。人类通过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这种对自然的改造,包括征服中所体现的主体力量与精神一直是受到肯定的,我们逐渐认识到征服与改造的同时,科学技术所产生的破坏性的力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人类本性中所包含的自私和对奢华的向往,又导致了奢靡,也就是过度的消费。那么科学的警示、政令的执行这些有了,但是我们艺术家的艺术审美的导向应该说也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而山水田园文化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
    前不久,我们看到电视报道上有一个展览,其中有一个在校女生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也是使用废旧材料,中间作品的中部用了一个巨大的堆积,完全使用的是没有任何再生利用价值的,周围使用的是一些巨大的支撑,这些支撑使用的是租来的脚手架,租用的材料用在作品里面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所以我说适当的创意,适当的时候,在适当的地点出现,带给人的影响,无数的作品已经得到了证实,超过了无数的文件和说教,超过了严肃的法规政令。
    绿色环保理念的提倡已经多年,过度放牧和过度捕捞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受到了大家广泛的关注。问题的关键不是我们对这些没有认识,而是我们人类的习惯难以改变,高科技满足了我们各种舒适享受的欲望。但是高消费的习惯却是要各种血的教训来改变,这个确实有一点悲哀。
以“生态与家园”为主题的这一届北京双年展,是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一个艺术性的探讨,它调动了这么多的艺术家来参与,这件事情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家园”与“田园”这两个概念,“田园”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常常说到“家园”,我们觉得是一个庭院,“家园”是实实在在的物体。而在汉语中“田园”是一个理想化、诗化的花园。翻开我们各种各样的古今的绘画著录,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三大类:山水、花鸟和人物。这些大多数其实都是反映着山水家园。比方说山水画,那就是反映自然的山川比较多,花鸟画也是反映自然的事物,人物画当中有很多都是以山川和花鸟作为背景。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反映着我们的生态和家园。
    下面有一些作品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像《洛神赋图》大家都很熟悉,其实是人物图,里面也有很多秀丽的山川。这是南朝河南邓县的砖画,这里面也有一些很漂亮的自然景色。山水画就更多了,这是关仝的《山溪待渡图》,我们提到“田园”的时候会常常想起一些中国艺术史上的山水诗人,像王维、孟浩然,他们很多美丽的诗篇都让人产生很多好的联想,就是说我们的绘画中诗情画意,也常常把这些蕴育在期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仁智之乐,山水之间”这也是表现田园风光的《江行初雪图》长卷,作者是五代南唐时期的。这是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像这样美丽的画卷,我们随便打开一本中国美术史都可以看到很多,这是对这幅图简要的介绍。
    我们看到这么多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画、花鸟画,包括带有山水花鸟的人物画,仔细的分析其实可以分成两类,反映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种是把山水田园引入到宫廷或者是引进身边的一种奢华的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刚才在图片里没有放那么多;另外一种就是真正走进山水田园的简朴,这里面一种是要改造自然,一种相对要顺应自然。一个是山水田园的姿态,一个是山水田园的心态。虽然不同的时代都有简朴、奢华、壮美、优美,不同的风光,宏观的看,其实是简朴过后追求奢华,奢华过后复归。所谓田园是自然的文化,也是文化的自然。对自然的解说有学科性,但是在我们艺术学科里面自然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哲学里面也是一样,老子也是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绘画和艺术品评里面,张彦远也曾经把自然作为尚品之上。“道法自然”里面其实还有很简朴的理念,这是道家的。
    我记得我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曾经送我一个条幅“抱翁而汲,不设机引;绝彼淫饰,安此朴慎。”这两句话直译过来是“这是《庄子》里的一个故事,一位老翁抱着一个瓶子到井里去打水,子贡问,为什么不用机械呢?老翁回答说,如果用机械,我就会有机心,会容易偷懒。”他以此做比喻,为了说明我们治学做人要踏踏实实,这个故事是出自《庄子》的《天地篇》,这是庄子的思想。
如果说庄子的时代,他对于自然简朴的理解还比较执着可爱,到了魏晋时期,对于自然的理解又是比较放逸的,这幅话是《竹林七贤与荣起期》,稽康曾经说过“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纵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纵欲则得自然”。我们分析一下这段话,六经和人性相对应,抑引和纵欲来对应,六经是中国儒家的六部经典。他主张以纵欲为欢,我们再来看一下张彦远的“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徽”。到了儒家的时代,是要把艺术当成经典一样支持和培养人伦的。
我们要培养走进山水田园的心态,还是模仿山水田园的姿态?如果只是模仿山水田园的姿态,我认为只会耗费更多的能源。南京的《现代快报》最近探索专栏有一个“盘点地球末日前还有多少资源可供挥霍”,结果是地球家底所剩寥寥无几,石油、天然气、煤能用169年,全球淡水消耗在2055年将突破底线,10年之内地球上的银将全部采光,这些都让人听起来毛骨悚然。奢华的欲望是人的本能,人在追求自我完美,也是人权的一部分,但是不要过度,如果过度的追求奢华会导致过度的消费,叫做奢靡。所以理性的声音告诉我们,人类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我们各位艺术家众多的作品,我的这些倡议也是作品一起的声音,要挖掘山水田园的深层内涵,培养山水田园的心态,发挥简朴绘画的优点,提倡简朴艺术,低碳创作。在享有现代文明便捷的同时,再次提倡朴素,朴素的奢华,奢华也可以朴素。
谢谢大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 | 中国书法家协会 | 中国美术馆 | 中国美术院校网 | 中国书画信息网 | 全国美术出版网 | 荣宝斋网 | 书画拍卖信息网
页面版权所有: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 ICP备10054186号
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法律顾问:张建国[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

Published at 2013-10-19 9:37:44, Powered By 华企立方(丁川 15017333745 qq:100538511 email:qcjxberin@21cn.com bbs.yibuban.com)